长春牡丹园日均5万人“打卡” “5月网红地”是如何打造出来的?-云顶国际8588yd

分享: 
长春牡丹园日均5万人“打卡” “5月网红地”是如何打造出来的?
时间: 2019-05-17 19:13:27      来源: 新华网
分享本页至手机

  新华网长春5月17日电(王善军 实习生 华乔)从5月14日开始,长春牡丹园万株牡丹迎来盛花期。据了解,盛花期内日均5万游客进园赏花,周末游客每日近6万人,整个5月份,牡丹园的游客预计将超过百万。近5年来,长春牡丹园已经成为“网红地”。

5月16日,长春牡丹园的游客纷纷在园内拍照留念。

  为何一场鲜花盛宴能够吸引百万游客,甚至包括几万名的外地游客?作为我国北方地区唯一成规模种植成功的牡丹公园,这里种植的牡丹为培育东北牡丹品种群打下了良好基础,东北牡丹种群2011年被写进《中国牡丹》书目,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盛开的牡丹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它能产生怎样的经济前景,为长春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

白牡丹清丽出尘

  笔者通过走访,为您讲述长春牡丹园历经挫折,21年磨一“园”的牡丹种植经历,和一位不得不说的牡丹种植人。

  “长枪短炮”:人心为花沉醉

“长枪短炮”与各色相机齐上阵,不放过任何一处美景。

  “长枪短炮”,各色手机,处处皆景的长春牡丹园,被镜头“包围”。今年长春牡丹园的花期为5月6日到26日,虽然天气时有大风,且偶有杨絮飘落,但仍无法阻挡人们赏花的好心情。赏花,拍照,漫步,放眼望去,满园内外人手皆持拍摄设备——从各类手机到单反相机,“长枪短炮”齐上阵,一心只为花沉醉,场面堪比电影节红毯现场。

这位奶奶拍照的热情丝毫不亚于年轻人。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除长春本地市民外,从外地组团来牡丹园赏花的游客数量也逐年增多。面对满园花色,游客纷纷与之合影,真可谓是“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一园一品:东北地区的“洛川神女作”

红牡丹富丽堂皇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唐代诗人徐凝诗句形容洛阳牡丹的娇媚与辉煌。如今,这一幕仿若时空穿梭,“洛川神女作”已花落长春。

  在赏花人群中,有一位很不显眼、皮肤黝黑的中年人,他叫王崇章,是长春市文化广场绿化管理处副处长,牡丹园的牡丹,都是经过他的手层层筛选、精心培育出来的。

长春市文化广场绿化管理处副处长王崇章苦心孤诣研究牡丹种植二十余年。

  王崇章说,长春牡丹园自1998年建园时,适逢长春市政府提出“一园一品”的理念。他通过调查了解,在我国北方,还没有一座城市能够把牡丹成规模地种植好。“我们主要是尝试,也不知道会不会成功。”王崇章回忆说,当年就有1000株牡丹从山东菏泽被运到长春。在培植过程中,不断有牡丹枯死,王崇章和国内专家沟通,总结牡丹在东北频死的原因,经过多次筛选,他发现西北牡丹比较适合北方地区种植,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引进新品种,牡丹园的种植规模由此得以扩大。

这株初绽的牡丹宛若仙子。

  牡丹园的成功,离不开专家的云顶国际8588yd的技术支持,他们从品种初选到栽培种植均向王崇章提出了宝贵意见。到2004年,经过6年的培育,牡丹数量已达到上万株,这让王崇章欣喜不已。

  种群新兵:东北牡丹被纳入中国牡丹种群册

花开富贵香满园。

  经过筛选与实践,王崇章发现中原牡丹与西北牡丹经过引种后,进行驯化和杂交,会产生新的品种,这些品种一代比一代的抗寒能力强。在长春市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多批种子繁育,终于形成了牡丹园自己的种群,其适合东北地区气候,抗寒能力强,为东北牡丹品种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11年出版的《中国牡丹》一书,将东北牡丹单独列为一个种群。

  2011年,由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协会副会长李嘉珏主编的《中国牡丹》一书,将东北牡丹作为新的种群纳入该书,与中原牡丹、西北牡丹、西南牡丹、江南牡丹和国外牡丹共列其中。

家长为小朋友记录下美好一刻。

  对于牡丹花界新增一个种群的意义,笔者电话采访了李嘉珏。他说,“世界上的野生牡丹都产自中国,东北牡丹品种群的诞生标志着东北牡丹研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一品种群更适合东北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使国内北方地区,包括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乃至世界其他寒冷地区牡丹的规模种植成为可能。但东北牡丹品种群依然处于初始阶段,未来应该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出更多新的品种,将东北牡丹种植打造成带有东北特色的产业。”

  浴火重生:烂根促生新种植法 催生牡丹产业联合体 

北方寒冷的天气和新生的病害是牡丹种植的两大“杀手”。

  从2004年到2011年,长春牡丹园的牡丹争芳吐艳,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场自然灾害突然发生了。

  2012年3月下旬,连续不断的降雪,造成长春牡丹园的牡丹大面种死亡,牡丹从上万株只剩下2000多株。王崇章心痛之余,发现牡丹致死原因是积雪融化期间,水分长时间存留在冻土之上,浸泡导致牡丹根部溃烂。王崇章通过吸收专家意见,总结出了斜坡种植法,解决了这个难题,使牡丹重新恢复了活力,如今,牡丹已恢复到以前的数量,种植方法也迈上一个新台阶。

长春牡丹园后种植的牡丹都采用斜坡种植法,在冬春之交,让牡丹根部冻土上化出的水能够淌下去。

  2012年,长春牡丹园联合国内多所大学和单位成立了东北牡丹产业联合体,对牡丹进行专业化管理。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王崇章和其团队成功将长春牡丹园打造成全球寒带地区唯一成规模种植的牡丹观赏园。

  面向未来:期许打造“牡丹 ”产业链条

5月16日,在长春市第四届牡丹文化节上,演员们的扮相让园区更添姿色。

  5月16日,长春市第四届牡丹文化节在长春牡丹园开办,本次文化节吸引了很多牡丹行业人士。洛阳绿珠园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卫志鹏特意从洛阳赶来参加,据他介绍,从全国来看,牡丹的观赏效益洛阳做的比较好。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牡丹文化节从1983年开始每年4月举办一次,如今已经举办了37届。第36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洛阳实现旅游总收入241.96亿元。而这个数字仅是旅游一项,实际上在洛阳由牡丹带动的整个经济体量十分巨大,比如在春节期间开放的催花牡丹,当地的收入就已破亿。苗木出售这块,一株牡丹苗从二三十元到几百元再到上千元不等,每年出售苗木的数量都在1000万株以上。

长春牡丹园未来准备深入挖掘牡丹产业的潜力。

  对于牡丹园未来的发展,王崇章表示,根据长春市及园林局的规划,长春牡丹园将打造一个产业链条。“现在牡丹园的成果只能说明东北地区可以种植牡丹了,未来要进行‘牡丹 旅游’‘牡丹 文化’‘牡丹 经济’‘牡丹 发展’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王崇章说,长春牡丹园希望打造完整的牡丹产业链,助力吉林经济、文化发展,为东北地区牡丹种植与产业发展提供帮助,同时实现牡丹园的产业价值。

编辑:赵石乐 责校:衣兵

主编:黄维 监制:王健民

精美图片
专题策划
  • 新华社吉林分社践行“四力”作品选
本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网云顶国际8588yd的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新华网吉林频道 云顶国际8588yd的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云顶国际8588yd的版权与免责声明 4008云顶国际网站 copyright © 2000-2016 jl.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0100700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450949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