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弢、张嘉弼、张嘉强(从左至右)在“三兄弟文化产业基地”门前合影。
“老解放”木质车模、君子兰油笔画、微缩建筑模型……在长春市南关区长通街道东莱南街社区,有一个特殊的工作室,这里琳琅满目的手工制品都出自张嘉弢、张嘉强、张嘉弼病残三兄弟之手。十几年来,兄弟三人凭借艺术天赋和不懈努力,先后创作千余个微缩模型及手工艺品,将梦想微缩于“方寸间”,他们开设免费培训班带动残疾人就业创业,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三兄弟分工合作,制作“老解放”木质车模。
三兄弟已过不惑之年,老二张嘉弢患有精神疾病,老三张嘉强右臂残疾,老四张嘉弼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但这他们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信心和对艺术的追求。受已过世的父亲和大哥的影响,他们靠天分和刻苦钻研逐渐掌握了绘画和雕刻、微缩等手工技艺。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2002年起,通过摸索学习,三兄弟雕刻创作了“老长春火车站”“四六一医院”“长春文庙”等不同年代的老建筑微缩模型。
“老解放”微缩木质车模。
老三张嘉强在修复椴木龙船模型。
东西往大了做不容易,往小里做更不简单。一件微缩作品看似简单,对精准度的要求却很高,木质的颜色考量,测量数据的精准计算……这些都足以让哥仨从早忙到晚。
张嘉弼通过图形设计软件制作《机器人总动员》中的机器人“瓦力”模型。
老四张嘉弼是三兄弟的“主心骨”,作品量尺、雕刻、组装,对外沟通联络等都由他一肩挑。他还自学电脑设计,对作品制作精益求精,雕刻技术也细腻精致。
张嘉强在创作“长春市市花——君子兰”彩色油笔画。(拼版照片)
老三张嘉强心灵手巧,能画一手好画,图纸设计、绘画大多由他完成。
社区居民张大爷将家里有着20多年的老钟表拿给张嘉弢维修。
老二张嘉弢有一手好技术,只要涉及到电路、电器维修的活儿,他都能处理好。在微缩作品制作中,他主要负责搜集材料、工具,为微缩景观安装电灯等工作。他还担任社区志愿者,利用空闲时间为居民修理家电。
上图为上世纪三十年代长春火车站老照片(资料照片);下图为三兄弟2012年创作完成的微缩作品“老长春火车站”(资料照片)。
“由于城市规划、再建设,很多老建筑都被陆续拆除了。我们希望通过制作微缩模型,让后人见证那些老长春建筑当年的样子,尽自己一份力,留住每座建筑背后的历史记忆。”张嘉弼说。
上图为长春文庙全景图(资料照片);下图为三兄弟2010年制作完成的微缩模型“长春文庙”(资料照片)。
三兄弟介绍,在制作微缩建筑模型前,首先需要搜集大量老建筑的图片及影像资料,同时,还要多次到现场,多角度拍摄实物照片,研究比例、高度、大小,然后才开始绘制设计,进入制作流程,哪一步都不能少。
上图为伪满洲国综合法衙旧址,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六一医院(资料照片);下图为三兄弟2009年制作完成的微缩模型“四六一医院”(资料照片)。
“做微缩建筑模型,要保证真实性,有历史性的参考。我们尽可能完善每一步流程,收集足够的材料后,才去动手去制作。”张嘉弼说。
上图为上世纪七十年代长春地质宫老照片(资料照片);下图为三兄弟2013年制作完成的微缩作品“长春地质宫”(由于模型年久失修,其中部分材料受到损坏。)
3月20日,张嘉弼在宽敞明亮的培训室内为参加培训的残疾人讲解木质烫画制作要领。
为了帮助残疾朋友掌握新技能,带动更多残疾人就业创业,在社区的组织下,三兄弟开设手工培训课,免费教授辖区内残疾人学习制作中国结、果冻蜡、串珠、树雕等工艺品。几年来,三兄弟共免费培训有志创业的残疾人和附近的贫困居民300余人次,吸收残疾人就业6名,自主创业2名。2017年,在长春市南关区残联和街道社区的支持和帮助下,“三兄弟文化产业基地”在南关区长通街道东莱南街社区挂牌成立。
培训课上,几名残疾学员围坐在一起,用手中的工具认真制作烫画,老三张嘉强(左一)在一旁指导。
“这些年,多亏政府、社区、残联的帮扶和社会上好心人的帮助,让我们哥仨有更好的平台展示自己。”张嘉弼说,希望通过自身的手艺,让更多的残疾人自力更生,拥有一技之长,找回生活的信心。
培训班上,学员们经过一道道工序,制作精美的木质烫画。
老二张嘉弢(左二)在培训课上为学员绘制的作品点赞。
长春市南关区长通街道东莱南街社区劳动保障站站长徐雅月介绍,张氏三兄弟免费教授辖区残疾居民手工技能并自我创业,街道社区及区残联等部门都非常支持。2017年,社区为他们提供了200多平米的场所作为文化产业基地使用,帮助更多残疾人就业创业。
基地展示架上摆满了兄弟三人的微缩作品和部分残疾人手工艺品。
当树干受伤结疤,疤痕处经受过磨难,会长成为树木最坚硬的地方……十多年来,三兄弟凭着自强不息和坚强的意志,怀揣着朴素的梦想,在手工制品创作之路上追逐着多彩人生。(新华网 田甜 文/摄)
新华炫闻
吉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