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由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承办的“吉林省冰雪丝绸之路课题组专家交流调研会”在长春召开,会议由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安娣主持。
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安娣在调研会上。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和冰雪经济的叠加效应,是促进东北全面振兴的新路径,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发展空间。本次课题组专家交流调研会,是对今年全国两会上杨安娣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冰雪丝绸之路”建设,推动“一带一路”在东北地区的再挖掘、再实践》提案的再延伸。
与会专家对吉林冰雪丝绸之路作了历史考证,并探讨了打造冰雪丝绸之路的现代意义。人民日报社《国家人文历史》社长王翔宇、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教授杨军作了关于《冰雪丝绸之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报告,认为冰雪丝绸之路是从沿途景观为出发点的定义,与草原丝绸之路、海洋丝绸之路同属一类,而不是传统意义上以区域定义的“丝绸之路”概念。
交流会上,各位专家学者畅所语言。
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窦文章作了《以吉林为核心的东北亚经济板块如何承接奥运冰雪大餐》的报告,与吉林省“冬奥在北京·体验在吉林”的全民冰雪活动不谋而合。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教授蒋依依在《冰雪丝绸之路如何与“一带一路”共振》中阐述道,冰雪丝绸之路是对“一带一路”的重要补充,以冰雪为媒介,将东北亚国家也涵盖到“一带一路”倡议中。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灵恩在《从倡议到战略,区域发展视角下对谋划冰雪丝路的初步理解》中,阐述了丝绸之路下涵盖的经济业态。
北京安泰雪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魏庆华,曾全程参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工作,研讨会上,他带来了《吉林省冰雪丝路核心区建设路径初探及国际冰雪产业发展模式借鉴》,肯定了吉林冰雪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在讨论中,与会专家紧扣冰雪丝绸之路概念的阐述,将冰雪丝绸之路的文化概念、贸易概念、政治概念、地理概念作深刻挖掘。
吉林省位于东北亚的核心地带,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唐代渤海国时期开拓的“日本道”和“新罗道”,经辽金、元、明,至清代构建的东线、西线、北线三条成熟商路,岁月更迭,承载着先进生产力和发达的文明,若干个网格化的商路、驿道、交通线叠加成脉络逐渐清晰的“冰雪丝路”。东北亚冰雪大通道上,銮铃响彻,车马驰骋,民族交融、文化传播和商贸往来,支撑起这条“冰雪丝路”。
杨安娣表示,近年来吉林省冰雪旅游快速发展,2022年北京举办冬奥会为我国冰雪产业发展提供的巨大空间和发展机遇,吉林省有丰富的冰雪资源,经过三年持续打造,冰雪产业走出了一条全产业链发展的新路,为全国冰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吉林经验。“历史研究表明,东北亚丝绸之路在冬季仍然通行,并且因为独特的冬季冰雪气候,成为独具魅力的东北亚冰雪丝绸之路。”推进冰雪丝绸之路建设,既可以让吉林省发挥自身独有的冰雪优势、资源优势,又能够融入国家战略平台。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临近和国家冰雪经济战略的实施,在“双重效应”下,为东北探索了全面振兴发展的新动能、新领域和新渠道。
编辑:徐文辉 责校:衣兵
主编:黄维 监制:王健民